編者按: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刊登他們的事跡,旨在倡議全市廣大勞動群眾以先進模范為榜樣,進一步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為把黃山建設得更美麗更富裕更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懈奮斗。
眼下正值春耕關鍵期,剛被授予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的徐海波閑不下來。他是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這段時間忙著基地水稻插秧種植事宜。從2013年下半年回到黟縣屏山村開始,他就一直與腳下的土地打交道,組建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創辦有農公司,忙個不停。
屏山村是徐海波轉身逐夢“新農民”的“試驗田”。在村民眼中,徐海波是老熟人,能在同樣的土地上種出不一樣的大米,大家愿意把田地交給他打理。更讓村民驚訝的是,徐海波居然走進了中南海,與李克強總理面對面談起了種地。
1月16日,李克強總理邀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群眾代表8人座談,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唯一的農業基層代表就是徐海波。
講種地、說農業,徐海波現在是行家里手。他說,政府包括供銷合作社、農業等部門,指導鼓勵我們成立農友合作社,通過整村土地流轉、代耕代種、農民土地入股等方式,進行農業規?;洜I,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共同增收致富。
在黟縣碧陽鎮田川自然村,徐海波帶頭成立農友合作社田川分社,試點農戶土地入股、公司現金入股、村集體管理入股和項目資金入股,采取“每股400元保底+分紅分配”方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徐海波說,1月下旬進行了分紅,光水稻這塊每股分紅600多元,村集體受益,村中6戶貧困戶也有分紅,各方都享受到了改革紅利。這樣的模式下,農民參加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更高,都希望把合作社經營好,獲得更多收益。
創業以來,徐海波帶領農友合作社與有農公司,發展了2000多戶社員,建立了7015畝優質糧油種植基地,實現全程機械化操作和全產業鏈式經營,并帶動26家家庭農場發展了1.4萬畝優質糧油種植基地。農友合作社負責種植,有農公司負責加工銷售,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產品進駐了合肥、黃山200余家大型連鎖超市門店銷售,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說起這幾年來的發展,徐海波感觸很深。他說,農友合作社與有農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好的創業環境和政府引導扶持,政府主動調研了解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細化落實扶持政策加快農業產業化,在技術上、基地建設模式上實行政技包保措施,委派專業技術專家和指導員對接幫助發展,我們受益很多。
徐海波講了個創業初期的故事。當時由于前期土地流轉、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及產品研發推廣等方面投入巨大,企業資金一度捉襟見肘,但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貸款擴大生產。供銷合作社了解情況后,實地考察并進行評估,認為發展前景好,提出通過合作社資金互助方式解決資金緊張問題。徐海波說,供銷合作社幫了大忙,進行授信并逐筆發放、循環使用,讓剛起步的自己緩解了很多壓力。從那時起,雙方就保持著良好的互動,供銷合作社在資金互助、農資服務、統防統治等方面給予了很多幫助,共同探索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
一年之計在于春。徐海波說,勞模是榮譽更是責任與擔當,我將牢記總理的鼓勵和囑托,依托黃山地區資源優勢,著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和產業、農民、農村融合發展,積極探索發展休閑農業,努力為山區農業強起來、農村群眾富起來貢獻更多力量。·閆沖沖 李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