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合作時報》刊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70周年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供銷合作社工作的領導和支持,充分用好這支力量。”
“供銷合作社,因農而生、為農而興。多年來,我們以‘三農’需求為風向標,發揮供銷合作社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創新以工哺農、以工強農,既充分激活了產業融合發展動能,推動社有企業做大做強,又堅持社有企業反哺為農服務,近年來共投入為農服務資金1.6億元,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丁純說,近年來,黃山鄉村振興工作形成了一批成熟經驗,和美鄉村建設連續11年位居安徽前列,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連續3年獲評優秀,鄉村振興“五個三”黃山模式得到中央農辦肯定,供銷系統都深度參與其中。
丁純告訴記者,黃山始終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支持供銷合作社圍繞特色農業產業,打造“農業物聯”帶農,讓“土特產”種得更聰明、賣得更容易、流通更高效。在茶產業發展上,助力社有企業牽頭建成安徽首個茶葉數字化管理平臺——黃山茶產業大腦,把千家萬戶的茶園鏈接起來,通過“以園定產、以產定標、以標定銷”模式,構建起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和太平猴魁三大名茶數字化管理體系,不僅提升了茶產業標準化、數字化、規模化水平,更保障了數十萬茶農的切身利益,去年黃山茶葉綜合產值283億元,茶農人均收入1.2萬余元。在臭鱖魚產業發展上,牽頭建設徽州臭鱖魚全產業鏈平臺,整合各方面資源,做好金融、商貿、倉儲、物流等服務,去年臭鱖魚產值突破57億元,僅集采環節就為企業節約成本10%以上,有力促進了產業發展壯大,目前黃山臭鱖魚全國市場占有率達75%。
丁純說,為解決農產品“小散弱”問題,黃山市支持供銷合作社擦亮“公用品牌”助農,牽頭創建安徽首個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田園徽州”,吸納涉農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會員200余家,簽約農產品基地超100家,推出黃山精致農產品565款,在合肥、杭州、上海等開設線下銷售網點百余個,越來越多黃山綠色農產品走出山門、走向長三角市民餐桌,帶動全市農產品銷售超10億元。“田園徽州”先后入選全國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品牌建設案例、2024年供銷合作社歸口標準體系與行業品牌建設項目,連續三年榮登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百強榜。
黃山生態環境優質,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的實踐地。為確保一江清水出新安,打造綠色食品良好生態,黃山市支持供銷合作社依托系統行業優勢,創新“農資配送”惠農,在全國率先推出覆蓋全域的“零差價”農藥集中配送及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支付農民農藥包裝回收費超1400萬元,回收率達95%以上、回收處置率100%。在此基礎上,又創新搭建“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產供銷一體化的“綠色農資”服務體系,累計采購配送粘蟲黃板1.3億片,配送額6000余萬元,完成綠色防控基地面積60萬畝,助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目前,黃山茶葉鮮葉抽樣的歐盟達標率穩定在90%以上,較配送前提高20個百分點,不僅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也促進了農民節本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銷合作社要持續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臺,當好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為新時代供銷合作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具體要求。”丁純表示,黃山市將充分用好供銷合作社這支力量,推動供銷合作社工作、鄉村振興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首先,要聚焦農村,織好“一張網”。加強黨建引領,深入實施“千縣千社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基層社提質增效,推動供銷服務向城鄉社區尤其是村級延伸,讓農民更加可感可及。其次,要聚焦農業,下好“一盤棋”。加大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招引,大力發展“茶花草魚”等名優土特產和綠色食品,突出“茶、水”,延伸產業鏈,打響品牌;推動社資國資積極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以及鄉村旅游、徽州民宿等產業發展,探索走出農文旅康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再次,要聚焦農民,服務“一條龍”。健全由黃山供銷集團牽頭的“1(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7(縣區供銷合作社)+N(村集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模式,持續做好農資供應、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等服務,打造全域公共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加強產銷對接,線下在景區、景點等設立供銷品牌展示中心,線上做強“黃供優選”電商平臺,讓黃山綠色食品成為C位伴手禮、高品質生活首選品,讓廣大游客成為黃山綠色食品的忠實消費者,推動實現鄉村美、產業強、百姓富。